现在的位置: 首页佛法知识>正文
谈布施

班禪奥杜仁波切撰写

布施是佛教正规施舍的基本宗教式美德的表达。施捨的圆满是六大圆满或是十圆满的第一项。它包含每一个种类的慷慨,不论是供养礼物给予比我们更高辈者,诸如在资糧田裡的神祇或是布施给予贫困或需要者,及情況比我们更糟糕的人。

如果我们布施给予情况和我们相等者或是比我们更恶劣的人 ,我们是牺牲某些属于我们的东西,使另外一个人受惠。如果我们供养给予比我们更高阶者 ,给我们的上师、佛或菩萨,我们所做的是舍的行为。

作为一种利他行为,布施是取得功德的基础。在佛教的教义中,累积功德导致更崇高的投生,最终摆脱轮回之苦。为了获得最高阶的证悟,我们必须把布施提升到最高的等级,拥有完美的动机,从而达到超卓水平的完美布施。

不论物质布施是否使接受者受惠,从佛教修持者的观点看来,作为损赠者 ,它们基本上意味著我们减少对物质世界的执著。执著加强我们的看法,即使我们本身是真实的、独立的个体,对获得或执著于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感到满意。

布施使我们的思想习惯于给予和舍弃所渴望的东西。它有助于使我们放弃我们是真实的和独立的个体的概念。这样一来,它帮助我们获得基本智慧理解;一切现象的本质是 “空”。没有这样的理解 ,我们不能成佛。从一项给予的行动所获得的功德的价值,有赖于几个因素:动机、被施者的地位以及布施的品质。

动机

动机或意图,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比我们的一切行动更重要。施舍的最终动机是带来达致证悟的目标,以造福所有有情众生。一项施予行动的价值和动机的素质是息息相关,意图越狭窄,功德越小。

你也许会供养一袋黄金给一间寺院,但如果你的意图只是为炫耀,为了获得更多财富或是为了类似的世俗动机,所获得的功德可能只是欲望所想要的结果,但仅此而已。如果你的供养是为了摆脱轮回,所获得功德可能大得多。如果通过供养,你渴望最终成佛,以惠及所有有情众生 ,那你获得功德是无限的。

佛祖在世时,当他在舍卫城时,巴桑南吉国王在全城的所有重要人物面前举行奢华的宴会欢迎他。一位穷人在人群的边缘观看,欢呼国王表现慷慨。过后阿难问佛祖,在这场盛宴中,谁得到最大的功德,佛祖回答说,是那位欢呼国王盛德的穷人。

也有一则故事说,在前世佛祖的时代,有一位妇女靠行乞为生 。她和丈夫一无所有,只有一块布,他们轮流用那块布围住身体去乞讨。上一世佛祖在附近 ,一名正在求人布施食物的僧人遇到那名妇女,敦促她利用这个机会布施给前世佛祖。她了解到,她和丈夫会沦为乞丐,是由于过去忽略了布施,她决定把他们仅有的东西布施给佛祖。丈夫只是问,如果她送走他们仅有的一块布 ,使到他们无法去行乞,他们要怎样活。她反问到,如果我们捐出那块布然后死掉 ,会有甚么损失?我们在这一世一无所有,但我们在下一世将有善果。如果我们给了这样的一件礼物 ,然后死掉 ,我们将是幸运的。

故事说,她叫僧人背过身子,她用草围住身子,把那块布交给僧人,作为给佛祖的布施 。那名僧人尷尬的接受了那项布施。不过,在国王和王后、富商以及无数旁观者面前,佛祖挑出那块布,形容那是最有价值的布施,因为那名妇女动机是纯正的。那名妇女过后在释迦牟尼佛时代获得解脱,释迦牟尼举她的故事作为例子,以鼓励其他人供奉供品。

纯正动机的重要性的另一个例子在格西班(译音)(Geshe Ben)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他是一位远近驰名的西藏喇嘛,他原本是恶名昭彰的强盗,后来成为伟大的修持者 。有一天 ,他听说他的施主要来拜访,他从凌晨就开始忙碌,抹去佛台上的灰尘,以及以有引人注目的方式摆放供品。他坐下来欣赏本身的工作,想起他会令施主对他的工作留下深刻印象感到高兴,但他突然了解到,他的动机是不纯正的。他抓起一撮香灰,把它们撒在供品上,以摧毁他的荣耀。过后,其他噶当派大师评论说,这样的供养是最有价值的 ,因为它们是出于纯正的动机 ,不希望获得回报。

精心的提供布施的真正目的,是要舍弃对外在事物的执著,把精神目标置放在物质快乐之上。不过,动机可能受到歪曲。我们的施予可能希望得到更大的回酬,但这是会导致失望的 。纯正的供养应该出于真诚,而且不会后悔,当印度圣人阿底峡尊者于十一世纪访问西藏时,他高度讚扬当地的水质。他建议用水来作供养,因为它有无数的素质,没有人会因为供养清水而感到后悔。

供养在梵文是Puja,意思是令人高兴 。供养给崇高的圣者,诸如佛祖和菩萨以及各种神祇,我们不仅积功德,而且和这些崇高的圣者建立关系。如果我们基于纯正的动机做出供养,在我们证悟的道路上他们会协助我们。

尽管崇高的圣者并不真正需要我们的供养,他们对供养者的功德感到高兴 ,功德的大小是由他或她的动机的素质来决定。有可能愚弄其他人,假装供养是出于纯正或崇高的动机,掩盖你的世俗的愿望,但这不会带来功德。

很显然,带有邪恶动机的吸引力的供养,不会令佛祖和菩萨感到高兴 ,而只能带来很小的功德。这个情况就好比一位好主人与爱欺骗的仆人一样。但是很多仆人只会奉承他的主人,实际上忠实的完成任务以及真正尝试帮忙才会令主人真正地感到高兴 。相同的,出于纯正动机的给予佛祖的供养,将会带来功德,其性质是过去佛、现世佛及未来佛所带来的功德属于相同性质。它会和无穷无尽的功德合在一起 ,产生无限的功德 。这就是所说的令佛祖高兴 。这是做出供养的最终目的。

受施者

接受我们的供养者提供机会给我们做出供养,他们好像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依赖他们来积功德。由于我们不喜欢布施给某些人,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纠正我们的态度。当某个人看起来没有吸引力,我们必须通过冥想爱来尝试克服我们的厌恶。布施给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机会让我们取得功德。施予并不是以施惠人自居或以恩赐态度对待的场合 。我们布施给受苦者,我们必须基于爱心,想到他们的苦难,并强烈希望他们摆脱苦难。

供养给智慧神如佛祖、菩萨和精神大师,是信仰和欢乐的场合。当提供供养给协助过我们的人如父母亲或朋友,我们必须公正和处之泰然,这是发展觉醒思想的基础。施予不是为了表现你偏爱某个人多过另一个人的机会 ,因为众生是平等的,都希望得到快乐。如果施予纯粹是为了炫耀,或是为了打开知名度,或是为了超越某个人,则只会带来很小的功德。如果是动机纯正的施予,我们这样做会感到快乐而不会后悔,会处之泰然,而且不期望获得任何报酬。

行动

施予必须直截了当。拖延施予某种东西以展望更重要的东西,或使到将会收到东西的人更加努力的工作,将会减少所带来的功德。施予必须伴随欢乐的表情和令人愉快的言语 。如果能够的话,最好由我们亲手送出。

供养物

反映出施予者希望令某个人高兴的任何东西都适合送出,供养的礼物最好是现在和永远都可让受施者得益。如果它在短期内没有好处,但较长期有好处如苦口的良药,而且需要一些时间采取行动,是适合的。如果短期有好处,但最终会造成损害,最好避免给予。诸如供奉毒品给吸毒者,或是供应酒给醉鬼。

如果我们作出更大的牺牲,就会带来更大的功德。如果一个穷人送出的一块金是他的全部财产,比一个富人送出很多片金,会带来更大的功德。最终的牺牲是送走我们身体的一部份。关于佛祖在过去几世的生活的故事中有记载许多这种供养的例子。佛祖花了非常长的时间,通过修持六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累积无限功德。

例如 ,在过去的其中一世的生活中,未来佛名叫桑达力(译音)(Santavik),是一位商人的儿子。有一天,他发现在附近坟场的鸟羣正在挨饿,出于爱心,他决定献出身体。他躺在地上 ,好像死了 ,鸟类开始啄他的左眼。牠们感到好奇,他那么宁静,牠们停止啄食。桑达力想,这副身体不是永久的,把它送走有益。他鼓励那些鸟吃他的身体,牠们真的那么做,没有担心。

这个故事显示,完美的供养是没有后悔的。送出你的身体的一部份需要某种程度的决心,那反映出高水平的领悟。刚开始者还没有准备好以采取这类行动,如果他们尝试那样做,很可能会导致灾难。即使获得足够的灵修领悟的修持者 ,也不会由于无价值的目标或是某个人由于无聊而提出要求而放弃他们的身体。这和如果我们明知某个人会拿东西去伤害他人,我们还拿那样东西给他,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回向

一旦施予的行动完成,施者可以反省,并对他或她创造的功德心感到欣喜,当我们真正涉及做某件事情时,我们可能不记得有意识的确立如经文中所叙述的正确动机,虽则对于较高层次的修持者来说,由于他已经产生了坚定的觉醒思想,正确的动机将会自动出现。

拥有觉醒思想、有意识的修持者 ,将会保持足够积极的动机,以便从施予的美德中获得最高成果。不过,如果一位修持者在执行行动时尚未立定正确的动机 ,他或她可以在结束时纠正和重新拟定这项美德的方向,把它供养给所有有情众生的福利。我们通过施予的这种美德所取得的小量功德,可以拿一滴水来比较,这滴水当供养给所有有情众生的福利时,等于被投入由所有佛祖和菩萨所积的功德海洋。当一滴水和海洋混在一起时,它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同样的,当正确的回向我们的功德,就如把它投入佛祖和菩萨们创造的美德海洋,由于性质相同,它也将是无穷无尽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我们的美德供养给某种世俗目的,就好像把石子投入海洋。由于我们的功德和佛祖们所积的功德性质不同,我们的功德不会变成他们的功德的一部份,而是会像一粒小石头那样,躺在海底。

施予的障碍

妨碍施予的主要障碍是贪婪,我们依恋于所有,不大愿意和它们分开。对付贪婪的有效的对症下药,是反映在非永久性上。我们把所执著的所有人和物在脑海中呈现,及在死亡时反映出来,我们必须离开它们全部 :身体、财富、关系密切的亲戚和好友。没有一个人能够倖免这一点;国王留下他的皇宫,富人留下财富,乞丐留下木棍。我们也能够根据因果原则,反映出施予和积极成果。

虽然当我们本身施予某些东西时,不应该老是想著能够得到甚么东西作为回报,提醒我们本身和其他人关于施予的积极效果是令人鼓舞的。这种慷慨是在未来各世取得财富的主要原因,例如 ,可以做为本来不想做布施的人的强而有力的鼓励。如果我们最终目标是成佛以惠及所有有情众生,通过施予获得资源是合理的,因为需要获得最低限度的物质设施。

如果我们实践慷慨时没有下定决心,我们应该列举施予的所有积极理由。要记得,所有生物和我们一样,想要获得快乐和寻求避免受苦。我们这方面的利他行动可以减轻另一个人的痛苦,或对他或她的福利有贡献。施予他人或以其他方式协助他们,也使们减少对本身的利益的强调,以及有助于使我们减少执著。认识到接受因他或她的供养而感到高兴,施予者应该觉得受到鼓舞。这种想法对于不想放开他们的财富或拥有物的人有帮助。

要想克服他们的执著的贪心的人,可以逐步开始,以他们的思想习惯于施予。首先,他们可以送走小件东西。在佛祖的时代,一位富商以吝嗇出名。有一天,他跑去见佛祖,告诉佛祖,不论他多么努力尝试,他无法拋弃连施舍一些清水给在门口乞讨的乞丐都不愿意的想法。佛祖劝告他,拿一些谷粒在手上,传到另一隻手,然后想著一隻手已经把东西送给另一隻手。这使那名富商使自己习惯于施予的想法。

请慷慨解囊支持我们的网站。
你的善款将悉数作为我们在世界各地弘扬多杰雄登的经费。

现身说法

×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