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杰雄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45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与中国易经的宇宙观对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16:01: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易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著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真正有文字记载。就已经存在易经八卦的符号了。然而易经是一门非常深奥难懂的学问。在古代就被誉为 群经之首。后来被道教吸纳,演变出无数的预测方法。
  易经里的事物发展思想,与佛教非常的相似。易经里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了以后又回到穷。这里的穷,不是贫穷。是指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发生转变。转变了以后,才能通达,通达才能长久。
  佛教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成,住,坏,空。物质的形成,住世,慢慢损坏,最后归于虚无,依此循环。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是有相通之处的,佛教的四大,道教的五行。都说明的是物质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沙发
发表于 2012-5-24 17:44:27 |只看该作者
现代的电脑其实是基于二进制计算技术(Binary System)而发展出来的。二进制计算技术则是由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现。
鲜为人知的是,莱布尼兹在发表二进制计算技术的同时因为希望能引起他心目中的“算术爱好者”康熙皇帝的兴趣而接触了中国的《周易》和八卦的系统。
令他惊讶的是,这个来自古老中国文化的符号系统与他的二进制之间的关系实在太明显了。他相信古代的中国人已经掌握了二进制并在科学方面远远超过当代的中国人。因此断言: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
~资料来自白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8536.htm#6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板凳
发表于 2012-5-24 21:18:11 |只看该作者
《易经》常提到的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也和《阿含经》里说的:“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有相同的意思。
康熙皇帝也是想到了五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只有将《易经》的学术研究引入正道,才能发展中华文化。他也看到了《易经》学术争论,在当时处于“门户之争,务求相胜”的实际情况。因此,他钦命李光地等人编写《易》书并定出具体方针,这是一代帝皇的明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地板
发表于 2012-5-25 03:19:29 |只看该作者
感恩回阳大师的贴,真的让大脚板深思。易经的六十四卦让我觉得,原来古人的智慧那么深奥又广阔。

对易经的认识不深,希望回阳大师对小弟的问题见谅。易经的最高境界是“人天合一”, 何谓人天合一?如何将自己与天融合?天的定义是什么?

易经里有提过因果或与因果相似的理论吗?因为佛教都是以因果轮回为根基,其目的是超脱轮回达至证悟;而易经里的人天合一,是否有包括不再受苦呢?

回阳大师提到易经与佛教其中一个共同点为发展的规律,就是生生不息的循环。我所明白的佛教是能够通过修行,脱离这所谓的循环,大脚板也想知道易经如何让人了解生命的真谛。

虽然大脚板对佛教比较熟悉,但也认同其他的伦理,因为只要能让人的生活更愉快美满的,就是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12-5-26 02:02:41 |只看该作者
《易经》大家最容易了解的就是一个太极图,阴、阳,然后再来,这是两仪,再来四象、八卦。那很多人以为说,这个太极,太极图,这个是宇宙的那个创始的源头,太极是代表宇宙的那个创始的源头。
宇宙的无常、变化、流动、生灭、变化,佛教所讲的三法印都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佛教徒在大藏经里面研读,然后在追求解脱、在学佛也很久,还是不容易看到无常法印?所以说,要看到这个很简单的宇宙运转法则,说不容易也是不容易,所以《易经》第三个讲的“不易”,这是其中的一个含义,因为越简单的大家越忽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6#
发表于 2012-5-28 03:59:50 |只看该作者
我想了解更多关于阴阳, 特别是《易经》或道家对于这方面的解释, 不知大家是否可以给于解释。

我曾经读过说在《密集金刚续》中,宇宙和生命阴阳二极现象共分为25类,如无形的空间和有形的大地,太阳和月亮,白昼和黑夜,流动之物如水风和静止不动之物如山岳,有和空,肉体和意识,精和血,气和脉,体内和体外,粗分肉身和粗分意识,细分肉身和细分意识等等都是两两相对、彼此相依相合。       
“双身佛像”就是代表人体内气血等“双合”规律和慈悲与智见等“道”规律、佛体和佛智等“果”规律等两两相依规律的。其中男身代表阳极,女身代表阴极。例如胜乐金刚双身像,男身佛父蓝色代表气,女身佛母红色代表血,相拥抱代表“气血相依”规律;又如“时轮”金刚,佛父天蓝色代表无形无相的虚空天气,佛母土黄色代表有形有相的地气,土为黄色,故地气用黄色表现,“双合”代表“色空相依,天气相合”规律。 一般情况下“双身佛”的男身代表慈悲,称佛父;女身代表智慧,称佛母。慈悲和智慧是佛法的两条根本,“双合像”就是这两条根本教理的象征物。

不知易经或道家的阴阳又是怎么样的解释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7#
发表于 2012-5-30 02:04:39 |只看该作者
阴,古作“侌”,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
阳,古作“昜”,意为“发散气体”。
是古人从物质世界的本质 - “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的。
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及其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无极” 即是 “混沌”,而 “混沌” 即是散漫飘荡的水汽。“太极” 即是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 “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 “地”。“天” 和 “地” 即是 “两仪” 就组成了 “世界”。
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所以“阴”在“阳”前。故称 “阴阳” 而不称 “阳阴”。

或许易经比较不同于佛教的观念就是,易经注重于观察外在世间物质的规律,从而预测世事的发展。而佛教则注重于从内在控制自身的业力以掌握自己的未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2-5-31 13:06:27 |只看该作者
Acalanatha 发表于 2012-5-24 17:44
现代的电脑其实是基于二进制计算技术(Binary System)而发展出来的。二进制计算技术则是由18世纪德国数理 ...

确切的说,是计算机的二进制。在易经里面就是卦与卦的重叠。也就是八卦重叠以后,变成六十四卦。莱布尼兹只是在这个简单的基础上,受到启发,对于真正易经的精髓,并不了解。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12-5-31 13:24:16 |只看该作者
大脚板 发表于 2012-5-25 03:19
感恩回阳大师的贴,真的让大脚板深思。易经的六十四卦让我觉得,原来古人的智慧那么深奥又广阔。

对易经的 ...

易经讲诉的,是天人感应的大致规律,所谓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一种修为境界,深层次的说法是 与道合真。也就是佛教说的开悟境界,这里的天人合一还没有到达开悟的层次,举个简单的例子,看武侠小说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某人的剑术已达化境,其实化境就是天人合一之境,是一种由心而发,毫无滞碍,流水行云般的境界。
   如果按照佛教的思想来解释,易经还是只是世间法范畴。因为它是解释天人之学的,这里的天人不是天道和人道。而是宇宙万物与人。道家思想里面,没有六道的概念,只有四道。就像基督教里面一样。只有天上,人间,地狱。是基督耶稣看不到以外的世界吗。我想,肯定不是的。形成那样的定律,必然有他的原因。道家真正意义上的修行是与道合真。其实就是开悟境界。也就是心识不受牵挂。心经里说得非常明白了,心无挂碍。心无挂碍了,还在乎自己生存在哪一道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2-5-31 13:39:49 |只看该作者
雪莉金刚 发表于 2012-5-28 03:59
我想了解更多关于阴阳, 特别是《易经》或道家对于这方面的解释, 不知大家是否可以给于解释。

我曾经读 ...

阴阳五行不只是道家的专利,它是中国所有哲学的基础。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之间充斥流行着阴阳五行之气,万事万物都在其制约之下,每一种五行都会跟另外四种发生生克制化的关系。这样加起来,是二十五种关系。
   而且,五行之气所代表的不只是虚无的气体。也代表所有的实体事物。包括季节的变化,沧海变桑田。都在阴阳五行的制约之下。
   最关键的还是阴阳,阴阳学说认为,世间是事物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必然都是对立的。比如有人称赞你,也必然有人诋毁你。白天与黑夜是对立存在的,男女是对立存在的,日月是对立的。如此类推。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即便达到了完美,必然走向反面,这就是阴阳转化。也就是我最开始说的穷则变。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多杰雄登

GMT+8, 2024-11-1 08:06 , Processed in 0.033180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