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佛法知识>正文
宗喀巴关于通往证悟之路的三主要道-必须了解空性

从现在起,本文解释空性的性质,以及了解空性的智慧。第一首诗解释有必要促进这种了解空性本质的智慧。智慧有很多种:了解传统现象的智慧,诸如各种科学,了解现象的最终的、真正的本质的智慧。如果你未具有了解存在的最终模式的智慧,不论你要获得解脱的决心多么强,或是你要实现证悟的愿望多么强烈,你无法改变对真正存在的概念,而这是轮回的根本原因。

因此,你必须致力于了解缘起。

“没有了解存在模式的智慧,
虽然你了解你本身具有实现自由的决心和证悟的思想,
轮回的根源无法被切断。
因此要努力了解缘起。”

对缘起广义的解释,诸如缘起的原因和结果,受到佛教的所有教派接受。但这首诗提到细微的缘起;某样东西依赖其各部份而存在。换言之,它们具有条件的关系,某种效果或现象的产生,纯粹有赖于特定的原因和条件。缘起的另一个意思是东西相对于其他东西而存在。例如,当我们谈到一个整体的部份时,我们称它为相对于整体的一部份,同样的,整体相对于其各部份才是整体。从这一点看来,部份和整体互相关连,依赖彼此而存在。相同的,长和短等素质具有相对意义,因为我们使用这些名词来形容物体和其他物体的关系。

另外一种水平的现象也称为缘起,因为它们的兴起,有赖于它们命名的基础,而它们有赖于为它们命名的思想。缘起的第一个意思只适用于有条件的现象,后面的两个意思适用于现象,有条件的非永久现象,以及无条件的永久性现象。

这一行提到的缘起是最细微的一种,根据解释,它存在的条件只是名字上的,由思想命名。换言之,当我们说那种现象通过名称的力量和命名依赖命名存在,我们是在解释,缘起看来是依赖名字的力量而存在。从最终的观点看来,固有存在只是空性。这意味著,由于一种现象不能从它本身方面存在,它缺乏固有存在,而是依赖其他条件存在。在这里,其他条件是指命名和命名的思想。现象的存在,只是由于那种命名的力量,因此,它的自足存在是空的,它通过命名的力量存在。

因此,这些是对细微空性的解释。当我们谈到空性的意思时,我们是谈到某种东西其反面是空的。独立存在的现象,固有存在的现象以及其本身方面的存在是空的。这三者:独立存在、固有存在、从它本身方面的存在是物体的反面。因此,空性是指这些反面的物体是空的。这样说是因为现象是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它们依赖名字以及命名的思想。

当我们解释说,它们依赖它们的部份,名字和命名,我们也是在指出,它们未具有固有存在,因为依赖和独立是相对的名词。现象是依赖或独立,它们不可能是两者兼有。由于这些名词是彼此排斥的,现象只可能是这个或那个;它不可能在两者之间。例如,人类和马是相对的,但不是直接相对,因为可能有第三类,例如狗,它既不是马,也不是人类。但人类和非人类是直接相对的,如果我们说只有两类现象,一类是人类,另一类是非人类,那些是人类或非人类,不可能有第三类。因此,通过对缘起的推理,缺乏固有存在是可以成立的。

当我们使用空性这个名词,和我们对缺乏某种东西或空白的概念有些相似。但如果你想空性只是缺乏某种东西,那你的理解不完整。我们必须把空性了解为固有存在不存在。由于现象缺乏固有存在,它们未具有独立存在,然而它们仍然存在。这种对空的了解,可以通过对缘起的意思的了解获得,因为缘起意思是指,现象依赖某种其他东西。它们不能独立存在,也不从它们本身方面存在。如果现象的存在有赖于其他东西,这明显的显示它们不存在。

有时候,空性被解释为意思是中道,那意味著在中央,消除了两个极端。一种极端是认为,如果现象不是固有存在,它是完全不存在,这是极端虚无主义。另外一种极端则认为,如果现象存在,它必须是固有的存在,这是极端的永恆主义。如果我们对空性有很好的了解,另一方面我们了解到,由于现象的存在有赖于思想和名字等等,它们有名义上的存在,也就是说它们的确有存在。这避免了虚无主义的极端。另一方面,当你想到现象如何依赖思想和名字存在,明显的它们未具有独立存在。这避免了永恆主义的极端。如果它是某种完全不存在的东西,则说它依赖某种东西而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下一首诗澄清这一点:

“如果一个人认为原因和结果是绝对可靠的,
在轮回中以及之外的所有现象是绝对可靠的,
摧毁了固有存在的所有概念,
他进入令佛感到高兴的道路。”

这意味著,如果你能明显的确定缘起的绝对可靠,诸如你能够推动确定它,以及,如果没有伤害到缘起的呈现,你就能够摧毁东西固有存在的概念,那你就进入令佛感到高兴的道路。诗的首两行明显的解释,一个人看到轮回之内以及之外的因和果是绝对可靠的,设想因和果有存在和真的有运作,而不是说它们不存在,就能够消除虚无主义的极端。后面两行解释说,通过了解原因和结果的功能,你将了解到,虽然东西存在,它们不是独立的存在或固有的存在,你能够摧毁东西固有存在的概念。

因此,这几行解释说,尽管因和果有运作,它们不是以固有方式运作。事实上,固有存在是物体的反面,是要由真正概念加以摧毁的。这消除了永久的极端。一般而言,整个佛教的教导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所有有条件的现象都不是永久的,所有受污染的东西都是受苦,所有现象都是空的和不是自我存在,湼槃是和平的。从这四句 话,很明显的,除了某些支派诸如犊子部之外,大部份佛教教派的信条都接受无私的解释。

受到所有四个教派的信条接受的无私,是缺乏自我支持或自我自足的人。缺乏有份量的、自我支持的人的意思是,没有人能够拥有完全独立的思想和肉体的集成体。如果你把思想与肉体集成体视为将受到控制的课题,而那个人是控制者,而如果你把这个控制者,一个人,视为完全独立于那些集成体之外,你是维持这样的一种看法:有一个有份量的自我支持的人存在。

佛教的所有四个派系的信条,都接受没有这样的一个人可以独立于他的肉体和思想集成体之外的看法。这种了解削弱了我们对这样一个人快乐和痛苦的承受者的渴望,以为那是某种坚实的东西;但看来没有非常有效的削弱依恋、愤怒等等。那些是观察享乐的其他目标产生的。一般而言,依恋、憎恨等等,是相对于与我们本身的关系而产生,它比较强烈,因此我想到我的享受的目标、我的亲戚、我的念珠。

如果享受的目标不属于你,则你对于有一个独立的自我支持的人可能没有非常强烈的感觉,但如果你拥有一些东西,你的感觉会变得强烈。如果你比较买了某种东西例如手錶之前和之后的两种态度,情况变得明显。首先你买了它,接下来你会开始想,这是我的手錶,这是我的衣服等等。因此,由于那种是我感觉,拥有那种东西的感觉,你对于它所属的那个人有非常强烈的感觉。这样的一个人被称为有份量的自足的人。如果你向对有这样一个有份量的自足的人的存在具有强烈意识的人士谈到,这样的一个人并不存在,会协助减少他们对他们所拥有的东西之依恋。

除了对个人的无私作这种解释之外,如果我们研究最高学派──唯识派和中观派的信条,我们发现对无私有更细微的解释,不仅针对人,而且针对现象。关于唯识派的解释,当我们谈到享乐的不同东西,诸如形和声,它们在我们而言,是唤醒我们的意识的印象。因此,根据唯识派的解释,各种不同现象向我们显示,我们经历和享受它们,仅仅是由于唤醒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换言之,所有现象是由于思想的本质,没有任何外来存在。

这是对空性的意思的一种解释,是要减少对享乐的东西之依恋的一种方式。但中观派的解释是,现象──不论是人,即享受者或是享受的东西──都不是在它们本身那方固有存在的,因为它们只是受到思想指定。思想指定名字,然后现象才存在。现象本身不会存在,而是根据头脑的思想和指定的条件存在。根据这种解释,一切现象具有它们本身的特点和本身的性质,但特定现象的所有这些特质的存在,有赖于其他东西,它们未具有本身的特定的存在模式。

最微妙的解释来自中观推理派,该学派说,虽然有东西像形、声、山、屋等等我们可以指著,它们不是以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方式存在。通常在我们的意识中,现象是以它们本身那方存在,但推理派说,现象完全不是以它们那方存在。它们是传统的和名义的存在。因此,如果现象是以它们显现给我们的方式存在,当我们尝试分析、检查和寻找指定的目标物时,它应该变得越来越清楚。但并非如此,当我们尝试分析与检查我们所理解的现象性质时,我们找不到,相反的,它们消失了。这显示出,现象没有任何固有存在,而它们不是从它们本身的方面存在。

根据自主派,证明东西存在的方法,是它们本身那一方的存在。但推理派说,东西完全不是由它们本身那一方存在,因为它们只是由思想指定。对他们来说,一种现象从其本身一方的存在是目标的东西,而缺乏这种固有的存在或从本身方面的存在,就是空性的意义。

如果你能够观察到现象的本质,了解到它们不是固有存在,而是依赖原因和条件存在,诸如由名字和思想指定,你就会进入令到佛高兴的道路。通常当一件物体、形或声在我们面前显现,它看来似乎有著独立或牢固的存在,不必依赖原因、条件、思想等等。但不是存在的真正模式。因此,如果你了解它们的存在依赖这些事情,而你因而消除了认为现象是独立存在的误解,那你已经了解了正确的道路。

另一方面,你可能会想,所有这一切现象如何显现,以及它们的缘起的绝对可靠,但无法了解它们的固有存在是空的,或者当你想到现象是空性,或是它们缺乏固有存在,你可能无法接受它们的缘起是绝对可靠。当你必须交替的去做这两个了解,不能同时思考它们,则你尚未了解佛的思想。

下一首诗说:

“表现出来的是缘起绝对可靠;
空性是自由的断言。
只要这两种了解被看成是分开的,
则那个人尚未了解佛的意图。”

虽然现象具有固有存在,它们具有名义上的存在。当我们看到本身的脸在镜中的反射时,反射出来不是脸本身。换言之,反射出来的是真脸的空性,因为它只是反射,完全不是真脸。虽然脸的反射不是脸,由于原因和条件的汇合,脸的反射出现。

反视对真脸而言是完全空的,然而它就是在那儿。它由原因和条件而产生,它也将因原因和条件而消失。同样的,现象具有名义上的存在,虽然所有现象似乎都是固有存在,没有现象是从它本身方面存在,或像它们表现给我们看那样。不过,它们的确没有名义上的存在,它产生效果,而其活动是绝对可靠的。

“当时间到来时,这两项了解同时出现,不需要交替,
单是看到绝对可靠的缘起就能肯定,
完全摧毁了所有领会的方式。
到那个时候,对深奥的观点的分析完成。”

如果你的头脑熟悉这点,时间到来时,你不必交替进行这两种理解:了解缘起的意义以及了解固有存在的空性。然后,你只要了解缘起的意义而不用依赖任何其理由,你就能了解固有存在的空性的意义。单单看到缘起是绝对可靠的,你就能够完全摧毁对现象真正存在的错误观念,而不需要依赖其他条件。当你能够了解到,缘起或固有存在的空性是同样的意思,你已经完全了解现象的真正本质之观点。

现在,我们将完成《通往证悟之路三主要道》的其他经文。当我们想到缺乏固有的存在的各种现象时,我们将用我们的人开始调查,以找出 “我”或个人是否固定存在,找出那个人是谁,把整个肉体和意识集合体分开,问起我的头脑是不是我的,我的手是不是我的,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份是不是我的。当用这种方法分析时, “我”就找不到了。你不能够利用这些因素的任何一种去鑑定 “我”,不论是整个肉体,或是肉体的部份,或是意识或者意识的各种水平。

如你想要知道肉体本身,设法要找出它到底是甚么,它是不是手等等,将会找不到。同理,如果你分析某一张桌子,以找出它到底是甚么,不论是其顏色,或其形状,或它所用的木材,你将无法指出那张桌子作为桌子的任何特质。

当你无法通过这种分析方式找到东西,并不意味著它们不存在。那会和理由以及你本身的经验发生矛盾。在检查之下找不到的各种现象,显示它们在本身的方面没有任何客观存在,它们的存在是由思想设想或指定的。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建立它们。由于它们没有独立于思想之外的任何客观存在,它们的存在有赖于目标、指示的力量。因此,现象有按惯例或名义的存在。

但当没有以那种特别态度分析经历或研究,现象似乎以它们平常的方式向你显示。它们似乎从它们本身的方面独立存在。它没有向你显示它们只是在名义上或是按惯例的存在。但由于你通过分析和研究有一些了解,当事情像普通一样的独立存在向你显示,你就会想,尽管现象没有固有的存在,对我的不洁的思想来说,它们似乎是独立存在和固有存在。

换言之,由于你研究的结果,你比较普通的显示模式的现象,以及事情在调查之下显示的现象,你就会了解错误的方法,现在你没有分析时显现,接著你能够鑑定目标的反面──固有存在。因此,当你在真正进行静修时,很重要的是要通过推理确定,东西的存在只是由于命名,而不是由于它们本身方面具有独立存在。不过,由于你在静修期间了解到,尽管现象的显现,看起来像是它们固有存在或独立存在,你能够证实,尽管它们以这种方式显现,这不是它们存在的方式。

从这个观点看,下一首诗说:

“还有,存在的极端由外表消除
不存在的极端由空性消除
如果从空性产生的因和果之模式为人所知,
你就不会被紧抱极端的观点所迷惑。”

这意味著,如果你能够了解,所有现象习惯性的存在,你就能够消除永久性的极端;了解到东西不会固有存在,你就能够消除完全虚无和消灭的极端。换言之,你能够了解现象的本质,即它们习惯性的和名义上的存在,但在固有存在方面是空的。由于它们不是固有存在,东西以因和果显现。如果你能够了解这种存在模式,你就不会被两种极端──永久性和虚无──压倒或迷惑。

最后,结束的诗这样说:

“因此,当你因而了解通往证悟之路的三个基本原则的要素,
寻找在偏僻地点静修,取得努力的力量,
你很快就会实现你最终的目的,我的儿子。”

最终的劝告是,单是了解经文是不够的。在了解了通往证悟之路三主要道之后,你的责任是退到一个孤立的地点,真诚的修习这些。在了解修持的意义之后,你必须以净化的心态进行修持,因为学习的目标和目的是实现全知,但这只能通过修持取得。因此,宗喀巴大师劝告我们要好好修持。

因此,正如以上所解释的,首先要确立对观点的一些了解,即现象缺乏固有存在,然后不断使你的思想熟悉这种了解,以便通过熟悉让你的确定变得更加清楚,更加深入和更加稳定。尤有进者,由于目前我们的思想受到分心与兴奋的强烈影响,使到思想很难平静的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即使是很短的时间也难。在这些条件下,即使你已经具有最终观点,也很难使之显示。

为了对空性有直接的认知,通过静修发展平静持久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一种是符合你在经书中所找到的解释;另外一种属于密法,有赖于瑜伽尊。后一种方法比较深奥。在密法方面,也有两个层次,根据在较低层次的密法找到的瑜伽尊以及在最高层次的密法找到的瑜伽尊而定。

在无上瑜伽密法中,有一种特别的模式进行瑜伽尊,通过利用微风和縝密的心思实现平静持久的思想。当你通过这个程序实现平静持久的思想之后,平静持久的思想与对空性的特别洞察力之结合实现。

当我们只是根据观想稳定性的性质来解释特别洞察力与平静持久思想的结合,不能肯定它会成为证悟的原因。毫无疑问的,实现特别洞察力是佛教的修持,但难以肯定单是平静持久思想与特别洞察力的结合就能够成为证悟的原因。它是否能够成为解脱的原因或全知有赖于动机。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摆脱轮回的决心作为基础,然后以关心和关注所有有情众生的利益为基础,以便实现证悟以完成利他的抱负。如果你接著修持特别洞察力与平静持久思想相结合的瑜伽,它将成为实现证悟的一股积极力量。

为了使这种修持取得成果,重要的是你必须先接受密法教义。为了取得密法教义使你的思想统一体成熟,你必须先接受开导,使你的思想具有发展的可能。因此,修持方法与智慧的结合是重要的。当我们拥有利他的抱负,要为所有有情众生的利益实现证悟,它将影响及支持了解现象的真正本质的观点,转过来影响我们对空性的了解,对现象的真正本质的了解,也影响及支持我们要实现证悟的渴望。这种修持模式被称为方法与智慧的结合。

当你遵循密法的途径,你首先推动你的思想,要为了所有有情众生的利益实现证悟,然后受到这种利他抱负影响,推动了解空性──现象的真正本质──的智慧,在这了解的基础上推动神袛。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神祗本身的本质上,你将会发现,即使神袛也不是从其本身方面存在。然后你成就显现神袛为真身,当你实现证悟时,最后能实现真身。

因此,方法与智慧的观想之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观想神袛的广泛圈子以及观想其深奥的空性。方法与智慧的结合牵涉在这种密法修持中,因为一方面你思考神袛本身的本质,它成就显现现象的真正本质;另一方面,你想到在你实现证悟时,神袛本身是你要实现的真身,那就是想到你要实现的目标。因此,这也是观想对证悟的渴望。

通过这种瑜伽尊的过程,你同时修持方法与智慧。这使到通往证悟之路迅速与成功。尤其是你沿著无上瑜伽的道路时,有抜巧可以显现最轻微的风和最精细的意识。通过特别技巧,你可以制止粗劣、污损水平的风和意识,使它们的最轻微最精细的水平显现。

不论你遵循显法或密法的道路,如果你要用这种方法修持,你首先必须在修持道德或纪律方面奠下坚实的基础。

有很多层次的纪律必须遵守。首先是个人解脱的纪律,这是所有更高层次的纪律之基础。这有时被称为眷属的纪律,在这个基础上,你推动菩提心的纪律,在那个基础上,你再推动心咒语的纪律。

请慷慨解囊支持我们的网站。
你的善款将悉数作为我们在世界各地弘扬多杰雄登的经费。

现身说法

×
腾讯微博